第75章 少年游(第3页)


    若在别处得之,某定误以为先生所作。”
    苏轼微微颔,似笑非笑的看看王棣,的确,眼前这小子似是仿了自己那诗的白描手法,但丝毫不落下乘。
    他精擅诗词,理解力自是非凡,心下暗想:这诗从艺术上来说,除了白描以外,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虚实相生。
    前两句直陈,只是泛说,为虚;后两句描绘,展示具体形象,为实。
    虚实结合,相得益彰。
    二是刚柔相济。
    后两句所写的莲叶荷花,一般归入阴柔美一类,而诗人却把它写得非常壮美,境界阔大,有“天”
    ,有“日”
    。
    语言也很有气势:“接天”
    “无穷”
    。
    这样,阳刚与柔美,就在诗歌中得到了和谐统一。
    苏大学士暗叹:莫非天下真有生而知之者也?某随口以眼前景色命题,王三郎竟是立而诵之,这份急才,如斯才气,“曹子建独占八斗”
    乎?
    至于明明是五月末,诗却言“六月中”
    ,这并无丝毫不妥。
    文字原本就是夸张的,艺术再加工嘛,基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这一瞬间,苏轼略微有点走神,王棣的这诗实在是惊艳到他了,想想这后生仔以往的那些文字,真是……后生可畏啊。
    啧啧,“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好诗句哪。
    等等,高明的文字定是寓情于景的,这诗的“情”
    在何处?难道只会流于肤浅的文字表面?不会的。
    “接天”
    ,“别样”
    ,哦,哦,明白了。
    要不怎么说老苏同志是名伟大的文字工作者呢,他秒懂了此诗所要表达的深意——
    “西湖”
    是指汴京,“六月中”
    是指朝廷。
    “风光不与四时同”
    朝廷里和其他地方不同。
    “天”
    指皇帝。
    “日”
    也指皇帝。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