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太子朱标也许不会死


    “分科?”
    朱元璋又是一怔。
    科举分科,这其实不是什么稀奇事,反而是科举一开始的模样。
    科举的开创有汉朝、隋朝、唐朝多种说法,主流观点是隋开创,唐继承并完善。
    在唐朝,科举考试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多种多样科目,考试内容涵盖数学,律法,时务策、帖经、杂文等等。
    到了宋朝,科举考试减少到进士、明经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再到明清,科举就只剩下八股文了。
    “先生分科的意思是复古,回到和唐朝的时候一样?”
    朱元璋疑惑道。
    朱辰道:“唐朝的科举,当然是要比明清的八股取士来得更加的科学,这也是唐朝的文化比其他朝代更加多元化更加繁荣的原因,科举对唐朝的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我想说的分科和唐朝的还有一些不一样。”
    朱元璋认真倾听。
    朱辰道:“说回科举的意义,一是为国家选拔人才,二是引领国家文化知识的展,儒家经典固然能教人读书认字,写好文章,传播思想,但是,你没有有想过,文化知识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指导生产生活。”
    指导生产生活?
    朱元璋听着眉头不由得一皱。
    朱辰继续道:“在大明一朝,虽然指导生产生活这方面的文化知识不被重视,但还是出了不少这方面的论着,《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算法统宗》、《瘟疫论》等。”
    “就拿《天工开物》来说。”
    “这本在风雨飘摇的崇祯一朝完书的着作,由大明的明家宋应星完成,书中记载了农业、手工业下不同的生产技术门类。
    各篇详细描述了从原料到成品的全部过程,并辅以插图说明,展现了华夏在科学技术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
    “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
    “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而这样一本指导生产生活着作,一经行,虽然不受朝廷的重视,但却是受到了民间的欢迎。”
    “不过,这个时候的大明王朝已经在风雨飘摇中走向灭亡,清兵入关,扬州、江阴、嘉定等江南城市被屠,许多手工业基地成为一片废墟,明末有织机三千余张,到顺治十七仅剩二三百张,减少百分之九十之多,可想生产被破坏之严重,在这样残破的经济基础之上,还有谁去关心技术问题?就是有了技术书籍,又有谁购买?所以大明朝的《天工开物》在杨本以后,就不再出版。”
    “《天工开物》再一次在清初顺治年刊刻行,但是因书中出现“北虏”
    “夷狄”
    一词,刚行被清朝禁毁,这一禁就是两百多年。”
    “然而,就是这么一本命运多舛,不受华夏统治者重视,甚至被封禁的着作,却被传出海外,被译成多种文字,影响了整个世界。”
    听到这里,朱元璋眉头紧锁,他已经有预感了。
    可以想象得到,这恐怕又是一个摆在面前不懂得珍惜,失去之后才知道悔恨的故事
    朱辰喝了一口茶后,继续道:“《天工开物》先传入倭国,不仅推动了倭国农业手工业的展,还引了富国利民的‘开物之学’,刺激了倭国的经济展,为后来倭国反过来入侵华夏埋下伏笔。”
    “十八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序幕,但农业生产依然十分落后,播种还在使用人工播种,而此时中国,已经在使用播种机。
    欧洲的犁设计也比较简单、原始,操作十分费力,而中国的犁则效率更高也更省力。
    当《天工开物》传入后,直接推动了欧洲农业革命。”
    “而且对于工业革命,《天工开物》亦有贡献,其中的推拉式风箱技术对欧洲冶铁工业展影响极大。”
    “欧洲从世纪学会造纸,但一直以破布为原料单一生产麻纸,世纪以后耗纸量激增,但破布供应却有限,于是造纸业出现原料危机,而《天工开物》却帮他们解决了纸张危机。”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