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剪辑


    在十九世纪初,也就是1895年前后,那个时候的电影,被称作活动照相,因为受到技术的限制,影片只能由单镜头构成,都是对现场实景的真实记录,时长也就一分钟。
    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影也逐渐从简单的叙事向复杂化展。
    等到了1897年,电影正式进入了“蒙太奇语言”
    时期。
    在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好莱坞的黄金时代正式确立了“动作连贯性”
    法则,至此,无缝剪辑成为了电影制作的核心。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cgi,虚拟拍摄与非线性编辑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整个电影行业。
    特效大片,开始进入观众的视野之中。
    而在2000年的华国,电影展还处在起步阶段,电影剪辑更依赖于物理操作和传统工艺。
    也就是说,这个剪辑的“剪”
    ,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剪”
    。
    至于如何将胶片拼接,那也非常的简单。
    使用特定的胶水,将两端粘起来就好了。
    这个看上去非常简单粗糙的工艺,相比于现代化数字流程来说,技术门槛可要更高一些。
    毕竟,你要是剪错了,那这一整个胶片可能就废了。
    苏浩上辈子是2020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在当时普遍采用数字剪辑技术,最传统的物理剪辑只能被当做理论课程学习。
    不过好在他好学!
    在课外之余,因为没有资源,别的同学都在拍短片,拍微电影的时候,他只能拉着自己的导师,将书本上的知识磨了一遍又一遍。
    感谢曾经努力的自己!
    不然穿越过来,他还真要抓瞎了。
    苏浩深吸了一口气,掏出手机来拨通了地头蛇的电话。
    现在时间有了,技术也有,胶片也有,就差设备了。
    剪辑的设备实在是太贵了,他买不起,也租不起。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地头蛇,帮自己联系一个电影厂,用人家的场地和设备。
    “喂,王哥。
    昨天我和你说的事儿……”
    “啊!
    人家同意了啊。”
    “好说好说,没问题,我这就带着设备过去!”
    “哈哈哈,谢谢了,王哥!”
    苏浩挂断电话后,先跑到门口的市买上两条华子,拆开一条,随后扛上胶片,杀向鲁省电影制片厂。
    鲁省电影制片厂,成立于1958年,是鲁省最早的专业电影制片机构。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