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o章 运筹三亚5(第2页)


    铳管前段预留出装刺刀的卡孔,特制的三棱刺可通过套环轻松套在铳管上,再用铁插销牢牢固定。
    如此一来,火铳在完成射击后,瞬间化身近战利器,极大地增强了士兵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和战斗灵活性。
    击装置的改进堪称画龙点睛之笔。
    传统的火绳点火装置饱受风雨天气的制约,常常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李长风主导将其改进为燧石击装置,射手只需扣动扳机,龙头便会迅下压与火石摩擦点火,操作简便快捷。
    这一变革不仅摆脱了天气因素的影响,还简化了射击流程,大大提高了射击的可靠性和及时性,让士兵们在战场上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各种突情况。
    在性能方面,火铳也实现了全方位的提升。
    为增强射程与杀伤力,工匠们加大了铳管口径,使其能够装填七钱重的铅弹。
    配合精心优化的火药配方以及全新的铳管设计,弹丸在射时获得了更为强大的能量和初度,有效射程大幅延长,杀伤力更是惊人,在远距离便能对敌人造成致命打击。
    为提高精度,部分改良火铳增添了膛线设计。
    弹丸在射过程中因膛线作用产生旋转,飞行稳定性大大增强,如同长了眼睛一般朝着目标精准飞去。
    同时,照门、照星等更精准的瞄准装置的配备,进一步辅助射手锁定目标,让射击精度实现了质的飞跃。
    射的加快同样是此次改良的重点。
    通过采用后装式设计以及改进装填方式,火铳的装填时间大幅缩短。
    比如将火药制成纸包弹,或是设计可快更换的子铳,士兵们能够实现连续射击或快装填,火力持续性得到显着提升,在战场上形成了强大的压制力。
    用时将近七个月,李家军的能工巧匠才把各类问题一一解决,随着这一系列火铳改良工作的逐步完成,李家军的武器装备水平实现了一次巨大的跨越。
    李长风将这种火铳命名为:崇祯三年制式火铳。
    李长风站在热火朝天的工坊前,望着工匠们忙碌的身影,心中的壮志愈坚定。
    在成功改良火铳后,他将目光投向了更具威力的火器——步兵炮与大型火炮。
    他召集了一众经验丰富的工匠与学识渊博的技师,向他们详细描述了法国拿破仑步兵炮的大致模样与性能特点。
    这种步兵炮,体积相对小巧,机动性强,能够跟随步兵作战,在近距离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
    李长风希望工匠们能以明末现有的技术为基础,研出类似的步兵炮。
    工匠们立刻投入到紧张的研工作中。
    他们先是仔细研究现有的小型火炮结构,试图从中找到改良的突破口。
    为了减轻炮身重量又保证足够的强度,他们尝试使用不同的金属配比,反复进行冶炼和锻造实验。
    对于炮架的设计,更是绞尽脑汁,力求使其既灵活轻便,又能在射击时保持稳定。
    在研步兵炮的同时,针对军舰上和守城用的大炮,李长风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军舰上的大炮,需要具备更远的射程和更强的威力,以在海战中占据优势。
    工匠们为此对炮管的长度、厚度以及火药室的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们不断尝试延长炮管,以增加炮弹的初度,同时加厚炮管,提高其承受火药爆炸压力的能力。
    而守城用的大炮,则更注重火力的密集度和杀伤范围。
    工匠们考虑在炮弹上做文章,研出了多种类型的炮弹,如霰弹,能够在近距离内对攻城敌军造成大面积杀伤;还有开花弹,在击中目标后会炸裂,产生强大的破坏力。
    为了提高大炮的精准度,工匠们还借鉴了火铳上的瞄准装置设计思路,为大炮配备了更为复杂和精准的瞄准器具。
    他们在炮身上安装了可调节的照门和准星,并通过一系列的数学计算和实地测试,来校准瞄准角度与射程之间的关系。
    然而,这一系列的研工作并非一帆风顺。
    材料的稀缺、技术上的瓶颈以及实验中的失败,都如同一重重高山横亘在工匠们面前。
    但在李长风的鼓励与支持下,他们没有丝毫退缩。
    李长风经常来到工坊,与工匠们一同探讨问题,为他们提供思路和资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步兵炮和大型火炮的研逐渐有了眉目。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