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奉天临民思惠养下(第2页)


    这个比例未免相差太过悬殊了。
    邓润甫道:“如今刚刚改进的炼钢法,正是磁州铁场的铁工高虎所创,先实行于磁州,亦名为高氏炼钢法。”
    这是与现今通行的动植物命名法相类似,以名利诱人,吸引后来者。
    《本草纲目》至今未成的缘故,有一半是为了要辨别来自四面八方、越来越多的新现的动植物。
    “高氏……”
    向太后明显的不太喜欢这个姓氏。
    太后的低语从台陛上的那面屏风后传来,在场的朝臣一时无言。
    有谁不知道向太后的这个心结,但这也太敏感了一点。
    韩冈出班道:“高虎此人祖孙三世经营铁冶,本人也是久为铁工,磁州铁场以其为督工三年,钢铁产量年年大幅增长。
    年前中书有表奏上,表其为官,以酬其功,陛下是许了他的。”
    向太后仔细回想了一下,印象中似乎是听过这个件事,“原来如此,吾的确记得。
    如果这个高氏炼钢法有,铁多自是好事,钢多了那就更好了。”
    苏颂、韩冈领着宰辅一同赞过太后的英明,邓润甫继续列举今年的钢铁行业的成果,最后总结道,“……民间铁冶难以计算,官营铁场去年的产量总计五百八十三万石。
    比上一年,增加了四十二万石,增长九个百分点。”
    “仿佛没有去年的增长率高?”
    向太后一直在认真听着,听到最后一句,立刻问:“记得去年是百分之十一吧?”
    “陛下明察,那是因为去年年初江南东路的太平州【马鞍山】铁场完工,并开始出铁了。”
    “这样啊。”
    太后恍然,道,“没有新铁场出铁,去年还能增加百分之九,当真是难能可贵了。”
    章惇看着太后与参知政事之间的对话,突然间觉得有几分怪异的感觉浮上心头。
    如果是十年前,邓润甫和太后在朝堂上的这番对话,怕是没几个人听得明白,什么叫做增长了九个百分点?什么叫做没有去年的增长率高?
    懂算学的听不懂,不懂算学的更是听不懂。
    这遣词用句太过特异,即是精通算学,乍听了也不知所以然。
    就像那些应用题,如果不能理解题目中文字的真实意义,算术再好,也只会得到一个错误的答案。
    而这一切的源头,自然是站在对面的韩冈。
    这种用词方法,最早来自于《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在逐渐改变朝廷中人说话的风格。
    甚至太后都习惯了这样的数字列比,简单又直观。
    仅仅从这一件小事上来看,韩冈对世间的影响力是越来越深了。
    无论朝野内外,仅仅是说话做事的方式,都受到了他的潜移默化。
    章惇记得上一次,韩冈还让人依照朝廷的支出画了图来,图纸上只有一块圆形,从圆心引出的条条直线,将这个圆形图案分割成大小不一的扇形。
    韩冈就利用这个扇形,用不同颜色,表明了财政开支的具体对象。
    这就像一块烧饼,谁占了多少,那是一目了然。
    军队占了最大的一块饼,宗室的补贴,官吏们俸禄,也同样是巨大的支出。
    冗兵、冗官、冗费之外,其他的开支就少得可怜。
    即便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厚生司,从朝廷手中分到的钱,甚至不能保证对医学的投入,还要依靠医院和保赤局的收入来支撑。
    所以当太后看明白了那幅图之后,立刻就加大了对厚生司的支持力度,但对军费的开支,暗地里则颇有微词。
    邓润甫总结完毕,韩冈接着出班:“五年前,天下钢铁产量,仅与今日的东京铁场相当,比起五年前,天下的钢铁产量增长了一倍还多。
    若是五年之后,理当再增加一倍。”
    东京铁场的年产量,比千年后的村级钢铁厂还不如。
    但在世人眼里,这已经是让人瞠目结舌的飞跃,这是几年前天下一年的铁产量,若是放在熙宗皇帝即位前,更是连一半都没达到。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