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初唐四杰杨炯(第4页)
校书郎就是一个九品的芝麻小官,工作职责就是校对书籍订正其中的错误。
这对满腹经邦济世的他来说,打击无凝是巨大的。
仕途如此坎坷,壮志还不曾实现,心中自是难平。
杨炯从秘书省里过了六七年郁沉的岁月后,一下子从一个九品芝麻小官跃成为了太子李显的帖心官员。
掌管东宫内务,职务颇为重要,高兴之于写了一《庭菊赋》等文来表达自己的喜悦的心情。
杨炯伯父杨德干的儿子杨神让,跟随徐敬业在杨州起兵讨伐武则天。
这次讨伐事件参加的不止杨神让,还有同为初唐四杰的骆宾王。
待事件平息后,杨德干父子被杀,骆宾王不知所踪。
杨炯受到了株连被贬至四川梓州担任司法参军,结了长达十六年稳定生活。
“当叛军被平以后,杨炯身为直系亲属,怎么可能不受到牵连。”
“随后他的堂兄与伯父都被杀,而她在太子总务的位置上只做了一年之久,就被贬到了当时的四川梓州。”
“他在长安26年较为稳定的生活,也因此被打破。”
“他在四川主要是担任着军营里的司法参军,虽然他未曾上战场。”
“但是他也在这个时期写出了一系列的边塞诗,成为了唐朝第一位边塞诗。”
“经历过这次贬官以后,公元6年,他先返回了洛阳,这时候的官职又是一个九品小官。”
“这一次回到仕途的杨炯,又难免心中抑郁。”
“为了能够让皇帝再一次重用自己,从四川归来的杨炯,也变得更加圆滑世故了,也可以说他认清了现实。”
“所以在公元692年,每年的7月中旬,工装都会给各个寺庙送盂兰盆。”
“就趁着这次机会,杨炯献上了一篇《盂兰盆赋》,文章中尽情夸赞武则天。”
“终于赢得皇帝的欢心,在这一年的冬日,他终于被提拔到了盈川县令。”
“虽然只是一个七品官职,但是也能抵去他多年心中不得志的情绪。”
“或许是他已经在这几年的官海沉浮中看开了,不再纠结于官职大小,也不再深陷于朝廷纠纷之中。”
“现在的他更想为百姓做一些实事,所以当他在盈川上任以后,对于这份工作,他恪尽职守。”
“每年农历6月都会亲自到附近的村庄巡视,一直很受当地百姓爱戴。”
“据说他去过的地方,每年粮食都会迎来大丰收,所到之处也无蝗虫灾害。”
“虽说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但是足以说明百姓对这位父母官的真心爱戴,最后他也在这个职位上逝世。”
“他去世以后,当地百姓为他修建了祠堂,而且每年还有专门的祭祀仪式。”
“他的一生相较于其他四人,似乎过得有些太过于平淡了。”
“终身不得赏识,仕途也从来没有平步青云过,诗文成就更是比不上其他三人。”
“但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岁月中,他却获得了百姓的拥戴,至今还有人在感恩他的功德。”
辛弃疾:初唐四杰杨炯,11岁当皇帝顾问、42岁跳井,一生就是一句诗。
杨炯出生在华州华阴,一个世代读书做官的人家。
因受到家学的熏陶,加上天资聪颖,文采出众,从小就是学霸。
9岁时便一举通过童子考试,11岁时已经待制弘文馆。
在弘文馆,杨炯接触到了许多文献典籍。
一开始,他很开心,可以博览群书,也打开了眼界。
随着年龄的增长,杨炯越来越觉这份差事不能实现他的志向。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