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方言的复魅 论树科<物语偶执>诗中的粤语诗性重构(第3页)
传统思维的现代表达。
同样,"
山边个造?唔系我哋咁喺有主,佢似边个?"
中对山岭归属的追问,折射出岭南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理解。
这些意象不是诗人个人想象的产物,而是一种方言文化长期积淀的集体无意识的外显。
当诗人用粤语思考时,他不仅在使用一种工具性语言,更在进入一种特定的认知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比普通话更倾向于将物人格化、将自然哲学化。
《物语偶执》的标题本身就是一个粤语诗学的微型宣言。
"
物语"
指向日本文学传统中的叙事方式,"
偶执"
则是粤语对"
偶然拾得"
的诗意表达,二者的结合暗示了诗人试图在岭南文化与东亚文化之间建立对话。
而"
诗笺"
的标注方式,又让人想起中国古代诗人的即兴题写传统。
树科通过这种多层次的互文,构建了一种既根植于粤语文化,又向其他文化传统开放的诗歌空间。
这组诗的日期与地点标注——"
2o25131粤北韶城沙湖畔"
——更强化了其作为地方知识诗学实践的性质,它记录的不只是某个时刻的思绪,更是一种方言在特定时空中的诗性绽放。
在当代汉语诗歌日益陷入形式与内容双重困境的背景下,树科的粤语诗歌实践提供了一条可能的出路。
当普通话诗歌在反复咀嚼西方现代派或古典诗词的遗产时,方言诗歌却能从活生生的口语传统中汲取养分。
《物语偶执》中"
学噈有光,学人喺边……"
这样的诗句,既是对教育本质的思考,也可视为对方言诗学价值的隐喻——真正的"
光"
可能不在模仿他人,而在回归自身最本真的语言。
树科的实践证明,方言不是文学的原始阶段,而是另一种同样复杂精致的表达系统,在某些方面,它甚至比标准语更接近诗的本质。
《物语偶执》中的六个短章,表面松散随意,实则构成了一部粤语诗学的微型百科全书。
从语言形式到哲学思考,从自然观照到文化反思,树科用最地道的粤语表达了最普世的人文关怀。
这种表达不是地方主义的自我封闭,而是通过坚守地方性来抵达普遍性的诗学策略。
在全球化抹平文化差异的时代,这样的诗歌实践尤其珍贵——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世界性可能恰恰存在于对方言、对地方、对那些不可翻译的语言细微处的忠诚之中。
当诗人写下"
自然复我"
这最后的诗句时,他不仅完成了一次个人的诗意表达,更实现了一种方言的诗学复魅——粤语在此不再是日常交流的工具,而重新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传统、人与诗的神秘中介。
在这个意义上,《物语偶执》不仅是一组好诗,更是一次对方言诗学可能性的成功探索,它证明:诗歌的未来,或许正隐藏在我们尚未充分掘的各种方言传统之中。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