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中原大战一触即发齐桓公如何智取楚国(第2页)


    第二天,在召陵设立了祭坛,桓公作为主盟人,管仲作为司盟人。
    屈完代表楚君宣读盟约,共同立下誓言:“从今以后,我们七国将世代保持盟好关系。”
    桓公先喝下牲血,然后其他六国和屈完依次喝下。
    仪式结束后,屈完再次拜谢。
    管仲私下与屈完交谈,请求释放聃伯回郑国。
    屈完也代表蔡侯道歉。
    双方都答应了对方的请求。
    管仲下令撤军回国。
    在回去的路上,鲍叔牙问管仲:“楚国的罪过,在于僭越称霸。
    我不明白你为什么用包茅这个理由来责备他们。”
    管仲回答说:“楚国僭越称霸已经三代了,我们因此而排斥他们,视他们为蛮夷。
    但如果我们要求他们改变称号,楚国会听从我们的吗?如果他们不听从,那么必然会爆战争。
    一旦战争开始,双方都会报复,这种祸乱不是几年就能解决的,北方和南方都将因此而动荡不安。
    我用包茅这个理由,是为了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我们的要求。
    只要有认错的名义,也足以向其他诸侯炫耀,向天子回报,这不比无休止的战争和祸乱要好吗?”
    鲍叔牙听后赞叹不已。
    胡曾先生有一诗说:“楚王南海目无周,仲父当年善运筹。
    不用寸兵成款约,千秋伯业诵齐侯。”
    髯翁写诗讽刺桓公和管仲的苟且偷安结局,这样做对楚国并没有造成伤害。
    因此,当齐国军队撤退后,楚国的军队仍然照旧侵犯中原地区,桓公和管仲再也不能组织军队讨伐楚国了。
    这诗说:“南望踌躇数十年,远交近合各纷然。
    大声罪状谋方壮,直革淫名局始全。
    昭庙孤魂终负痛,江黄义举但贻愆。
    不知一歃成何事,依旧中原战血鲜!”
    陈国的大夫辕涛涂听说了撤军的命令,就和郑国的大夫申侯商量说:“如果军队取道陈国和郑国回国,那么粮食、衣物和鞋子等物资的消耗将会非常巨大,国家必定会因此疲惫不堪。
    不如沿着东海的道路回国,让徐国和莒国承担供应的辛苦,我们两个国家才能稍微得到喘息。”
    申侯说:“好主意,你说得对。”
    辕涛涂向齐桓公说:“您曾经北伐过戎狄,南伐过楚国,如果您派遣诸侯的士兵来观察东夷的情况,东方的诸侯肯定会害怕您的威势,不敢不来朝见您。”
    齐桓公说:“大夫的话很有道理。”
    过了一会儿,申侯请求见面,齐桓公就把他召进来了。
    申侯走进来说:“臣听说军队不能时出征,以免过度劳民。
    现在已经是从春天到夏天了,还有霜露、风雨,军队的力气已经消耗殆尽了。
    如果沿着陈、郑走的话,需要的粮食和物资,已经过了我们的国库负担。
    如果从东方出,如果东夷阻挡道路,我们恐怕无法承受战争的代价,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辕涛涂只是在考虑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请您好好考虑一下!”
    桓公说:“如果没有您的提醒,我差点就误了大事!”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