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夏国的九品中正(第2页)


    在这样的措施之下,新夏的基础得到巩固,三家子孙也因之泛滥,形成了庞大的家族。
    又因为人口众多,资源足够,三家之中涌现人才的可能,也要远平民。
    夏文王能在百余年前做到复兴国家,将国中的割据力量一一扫平的伟业,自然也有这样的原因。
    虽然夏文王在登基称王之后,废除了“尚贤推举”
    之制,将天下化为一家所有,并有意识的拆分起那过于庞大的家族——
    他以尊崇古制为理由,或威逼或利诱,要求多余的赵氏子、秦氏子、随氏子从本家中独立出来,让他们用自己的官职、封地等等,再取新的姓氏以为名号。
    这使得大家族被拆分成许多的小家族,夏国的姓氏也得以丰富起来。
    然后,
    夏文王又推崇文教,在地方大力修建学校,鼓励平民入学,培养平民出身的人才,好压制世家的力量。
    但同样的,
    夏文王在持续百年之久的“尚贤”
    之制影响下的,仍旧允许地方官员、世家,向朝廷推举有才能的贤人,担任国家官员。
    这是属于夏国的察举制。
    而百年过去,
    要依靠他人才能执行的“察举制”
    ,自然也走向崩坏和腐朽。
    毕竟察人才而举之,
    谁是人才?
    谁来推举?
    这都离不开世家的一张嘴。
    寒门子弟,有多少人脉,可以让他们去传播自己的贤名?
    又有多少资源可以拿去培养他们的能力?
    久而久之,自然要被世家垄断!
    君主贤明的时候,还可以通过主持考核,来验证“人才”
    的含金量,并打压滥用察举权力的官员。
    但眼下却是不行了。
    因为那位引领了佛教兴盛的老皇帝在临死之前,虽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嫡次子,却仍放不下长子那一脉。
    于是,
    他利用自己的权力,将夏国东部最富饶的土地,分封给了先太子的独子。
    并在后者长大,马上就要去封地的时候,当着新太子和众多朝臣的面,拉着孙儿的手含泪说道:
    “如果你父亲还在世的话,你一定可以做皇帝!”
    “可惜天不假年,让你父亲走在了我的前面……”
    “所以,只能委屈你去地方做封王了。”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