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自杀式批评月初求保底月票(第3页)


    “还有一直和我一起工作的马伯慵、双雪涛,他们一个是学市场营销,一个是学法学和金融。”
    听到张潮举了这么“亲民”
    的例子,学生们又惊叹了一阵。
    马伯慵、双雪涛也经常在杂志上,尤其是马伯慵的,风趣幽默、脑洞极大,很受男生们的欢迎。
    张潮道:“我为什么说今天的主题是「学好数理化·啥时写作都不怕」?就是因为你学理科也好,学文科也罢,其实都不影响你最后走上写作的道路。”
    “相反,如果你学习文科,却没有把历史、地理的学科知识,用来充分理解这个客观的物质世界,你也无法成为一个合格作家,因为你的脑海当中,是无法建立起一个足够真实的、可以让人物活动的世界来。”
    见操场的学生们都露出了迷茫的神色,张潮决定临时加一点互动环节,于是提问道:“大家都会唱李叔同先生的《送别》吧?——‘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我想请一位同学上台描述一下李叔同笔下的‘送别’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提问一出,所有学生都躁动起来,很多同学都举起了手。
    由于这个互动是临时加的,所以现场的主持也没有准备,一时不知道该怎么维持。
    张潮倒是胸有成竹,看气氛到位了,开口道:“大家都很热情……这样吧,刚刚我在台下,和咱们三中‘晨钟社’的邱雪同学交流得不错。
    邱雪同学,你上来说说看?”
    突然被点到名的邱雪一时间难以置信,旁边的同学也一脸震惊地看着她,有一个用羡慕嫉妒恨兼有的语气道:“你和张潮学长单独交流过?”
    “什么时候?你们聊了什么?”
    “藏得够深啊!
    竟然不告诉我们!”
    邱雪顾不得回大家的话,一脸赧色地走上了主席台。
    张潮站到一旁,把演讲台的位置让给了她,说道:“大胆说,没关系。”
    邱雪在话筒前深呼吸两口,平复了一下情绪,不敢看向旁边的张潮,用最标准的“好学生”
    的语言说道:“《送别》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在苍茫寂寞的古道边,在一望无际的芳草映衬下,与朋友饮酒作别,看着朋友拎着行囊,沿着古道,身影渐渐消融在晚霞当中的画面。”
    说罢,就站到了一旁。
    张潮点点头,回到话筒前,问下面的同学:“请问大家认同邱雪同学说的吗?”
    操场上一片点头认同之声音。
    张潮笑着侧身看了一眼邱雪,又望向操场的学生们,再提了一个问题:“那好,既然是送别,为何会在傍晚夕阳西下的时候?你们不觉得很奇怪吗?自古送别诗的场景多在早、在午,比如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
    因为古代交通所限,晚上是很少赶路的,即使坐船也是一样,例如我们学过的《夜泊秦淮》《枫桥夜泊》——夜里,船是要停泊岸边的。
    所以为什么李叔同送别朋友会是在傍晚呢?”
    这个问题一下就把在场所有人都问懵了。
    邱雪茫然地摇摇头,表示不知道。
    张潮示意她先回到座位上,然后才开始解释:“我们学《送别》,一定要注意时代背景。
    李叔同写下这歌词的时候,火车和轮船已经逐渐普及了,夜间赶路成为了比较简单的事。
    所以这幅画面,并不是友人拎着行囊,沿着芳草依依的古道远行而去。
    而是提着行李箱,登上了火车或者轮船,在蒸汽和汽笛声中,与他挥手作别。
    这才能解释这词的‘破绽’。”
    操场上响起了一片“哦”
    声。
    语文组的老师面面相觑,他们教了这么多年书,也从来没有想到这个细节。
    张潮感叹道:“这就是我说的,结合历史、地理这些学科知识,在大脑中构建足够真实的、可以让人物活动的世界的能力。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