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传播文化
林逸继续着他校正历史的征程,每到一处都如同探险家在未知的领域挖掘宝藏,只不过他探寻的是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真相。
他来到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东欧国家,那里有一座隐藏在深山之中的修道院图书馆。
这座图书馆据说有着数百年未曾公开的历史文献。
当林逸踏入那扇古老而沉重的大门时,一种庄严而神秘的氛围扑面而来。
昏暗的光线透过彩色玻璃投射在布满尘埃的地面上,形成一片片斑驳陆离的光影,仿佛是历史的碎片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在图书馆的一个偏僻角落,林逸现了一本装订简陋但却有着特殊意义的册子。
册子的纸张已经脆弱得如同风中残烛,上面的文字是一种古老而晦涩的东欧语言,但经过他的仔细辨认和借助翻译工具,他震惊地现这是关于中国古代造纸术的记载。
然而,这记载简直是天方夜谭。
它声称中国古代造纸术是从东欧某个部落的简易纸张制作方法演变而来,并且将中国造纸术描绘得极为粗糙,仅仅是一种偶然得到的制作方式,完全忽视了中国造纸术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林逸深知中国造纸术的伟大。
那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从最初的麻纸到后来的宣纸,造纸术经历了漫长而精心的展过程。
古代工匠们精心挑选原料,如桑树皮、麻纤维等,经过浸泡、蒸煮、捣浆、抄纸、干燥等一系列复杂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古人对自然材料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
就像制作宣纸,那洁白如雪、薄如蝉翼却又坚韧无比的纸张,是无数次工艺改进的成果。
这册子中的记载无疑是对中国古代造纸术的严重歪曲。
离开东欧后,林逸又辗转来到了南亚的一个古老学府。
这座学府的图书馆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当地宗教和文化的元素,像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圣殿。
当他在图书馆中寻觅时,现了一份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文献。
这文献中的记载让林逸瞠目结舌。
文献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描述成一种等级森严、压抑人性的思想体系,说儒家倡导的礼仪是一种束缚人们自由的枷锁,而儒家的道德观念是一种封建统治的工具。
林逸感到无比愤怒,他深知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
儒家倡导的“仁”
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道德准则,它鼓励人们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礼”
并非简单的等级制度,而是一种通过仪式来规范社会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方式;“智”
则强调人们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信”
是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石。
儒家思想贯穿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对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和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学府里,林逸还看到了一份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记载。
这份记载将中国古代文学贬低得一文不值,说中国古代文学只是一些简单的故事拼凑,缺乏深度和内涵。
林逸心中充满了悲哀,他想到了《红楼梦》那如同一座宏伟建筑般的文学巨着,书中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沉浮,通过众多人物的命运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
书中人物形象鲜明,如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圆滑世故的薛宝钗、叛逆不羁的贾宝玉等,每一个人物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在文学的星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还有《三国演义》,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众多英雄豪杰的斗智斗勇,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和军事谋略。
林逸带着满心的不甘和使命感离开了南亚,他的下一站是澳洲的一个私人收藏室。
这个收藏室位于一个宁静的小镇边缘,周围是一望无际的草原。
当他走进收藏室时,被里面琳琅满目的藏品所吸引,但同时也在其中现了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农业的离谱记载。
这些记载把中国古代农业说成是一种落后、低效的生产方式,说中国古代农民只是盲目地耕种,不懂任何科学的农业知识。
林逸感到十分可笑,中国古代农业可是有着极高的成就。
从古老的《齐民要术》到后来的《农政全书》,中国古代的农学家们总结了大量的农业生产经验,涵盖了农作物种植、水利灌溉、土壤改良、农具制造等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农民懂得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事,知道如何轮作、间作来提高土地利用率,还明了许多先进的农具,如曲辕犁,它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耕地的效率。
林逸在这个收藏室里还现了一些关于中国古代手工艺的记载。
这些记载将中国古代手工艺描绘成一种粗糙、缺乏创意的技艺。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